(相關資料圖)
昨日,銀行業(yè)危機在全球金融市場持續(xù)發(fā)酵。
據(jù)《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道,作為瑞銀救助合并瑞信的一部分,瑞士當局要求瑞信將160億瑞士法郎(約合1185億元人民幣)的“額外一級資本債”(AT1)全部減記,也就是全部清零。
據(jù)報道,“額外一級資本債”也被稱為應急可轉債,昵稱為“可可債”(CoCo Bond),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被引入。它是銀行債務中的最低級別債券,在好的環(huán)境下,能產生高收益,在糟糕情況下,則首先受到沖擊。
這一決定引發(fā)債券持有人的震怒,他們認為,通常在破產程序中股票的償還優(yōu)先級低于債券,現(xiàn)在股東們尚能獲得32.4億美元,而“額外一級資本債”卻一無所有?!度A爾街日報》等媒體強調,這次交易將使瑞信風險最高的債券價值化為烏有,這令規(guī)模達2500億美元的歐洲銀行債務市場的投資者大為震驚,也讓今后“額外一級資本債”的發(fā)行變得困難。
不出所料,170億美元瑞信高風險債券“一夜清零”讓全球金融市場掀起“腥風血雨”:歐美股市跌幅持續(xù)擴大,亞洲銀行股債雙殺,避險情緒下現(xiàn)貨黃金上破2000美元/盎司大關。
昨天下午,歐股低開后加速下挫,歐洲斯托克50指數(shù)跌近2%,意大利基準股指跌近3%,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股市跌幅均在2%左右。
歐股銀行股普跌,德意志銀行跌超10%,德國商業(yè)銀行、渣打銀行跌超8%。瑞士信貸盤初一度跌60%,瑞銀一度跌超12%。
為了平息事態(tài),歐盟監(jiān)管部門迅速發(fā)聲安撫投資者。
包括單一決議委員會(Single Resolution Board)、歐洲銀行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和歐洲央行銀行監(jiān)管局(ECB Banking Supervision)在內的歐元區(qū)最高監(jiān)管機構發(fā)布聲明稱,普通股權一級資本(CET1)仍然先于AT1債券承擔損失,暗示著瑞信可能只是特例。
歐洲監(jiān)管發(fā)聲后,歐洲市場出現(xiàn)明顯反彈。
美股盤前,歐洲股市全面轉漲,歐洲斯托克50指數(shù)漲1%,法國CAC指數(shù)、意大利富時指數(shù)均漲逾1%,德國DAX指數(shù)漲0.8%。歐洲Stoxx 600銀行股指數(shù)跌2.6%,瑞信跌近58%,瑞銀股價轉漲。
截至今晨收盤,歐股低開高走并收盤齊漲約1%,歐股銀行股指數(shù)收漲1.3%,意大利銀行股指數(shù)收漲超3%,德意志銀行、荷蘭ING集團等跌幅顯著收窄,礦業(yè)類股漲近3%。
瑞士信貸歐股最深跌近65%,收跌近56%,創(chuàng)歷史收盤新低。評級機構標普下調瑞信AT1債券評級,將該公司置于觀察名單,預計瑞信AT1債券近期將發(fā)生違約。瑞銀歐股收漲超1%,轉漲前曾跌16%。其美股最高漲8.6%,收漲超3%,脫離上周五所創(chuàng)的三個月新低。美國銀行上調瑞銀美股評級至“買入”,預計還有36%的升幅空間。瑞銀5年期CDS漲9%至去年10月以來的五個月新高,1年期CDS漲超53%,是2012年7月26日以來重新漲穿100,代表市場擔心其債務違約風險上升。
美股方面,昨夜美股多數(shù)高開,銀行股多數(shù)上漲,瑞銀漲超6%,西太平洋(行情601099,診股)合眾銀行漲超20%,阿萊恩斯西部銀行漲超8%,瑞信跌超51%。
第一共和銀行(FRC)股價延續(xù)上周五暴跌的勢頭,周一盤中股價創(chuàng)歷史新低, 日內跌幅接近50%,因股價波動過大,盤中曾觸發(fā)熔斷,暫停交易,最終收跌47.1%,收報12.18美元,也創(chuàng)收盤新低。
消息面上,媒體援引知情者的消息稱,以摩根大通CEO戴蒙為首的一些華爾街大行CEO在討論,可能如何安排一項投資,增加第一共和銀行的資本,從而提振人們對金融系統(tǒng)的信心。在他們的初步討論中,這些大銀行自己投資第一共和銀行是一種選擇。知情者稱,上述大行的計劃可能涉及,將部分或全部大行提供的300億美元存款轉化為資本注入,此外,外部注資和第一共和銀行將自己出售也是一些正在考慮的選擇。知情者還指出,戴蒙上周就和美國監(jiān)管機構一道,領導了支援第一共和的行動。
商品方面,國際油價盤中一度跌4%,尾盤在中國引領需求提振的樂觀情緒下轉漲。WTI 4月原油期貨收漲1.35%,報67.64美元/桶。布倫特5月原油期貨收漲1.12%,報73.79美元/桶。
2800億美元,瑞士當局“傾其所有”!下一個瑞信?CDS市場開始關注德銀
最新曝光的瑞銀集團與瑞士信貸銀行(下文簡稱瑞銀和瑞信)的合并文件顯示,這兩家公司將獲得瑞士政府和央行約2600億瑞士法郎(2800億美元)的支持,這相當于瑞士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
據(jù)路透社報道,瑞銀收購瑞信的交易涉及瑞士政府和央行提供三筆流動性補充。瑞士政府也承諾,將幫助消化高達90億法郎的潛在損失。
路透社稱,這三筆流動性資金中的第一筆是瑞信從瑞士央行獲得的500億瑞士法郎的緊急流動性援助貸款。瑞信上周三表示,將從央行的緊急流動性援助計劃中獲得500億瑞士法郎的資金。數(shù)據(jù)顯示,瑞信可能已經在動用這筆資金。
除此之外,瑞士央行還向合并后的銀行提供高達1000億瑞士法郎的緊急流動性援助貸款,而瑞士政府則將提供擔保,幫助瑞信從公共流動性支持獲得1000億瑞士法郎的資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瑞士銀行業(yè)前高層稱:“政府將不得不向選民解釋,為什么他們要拿納稅人的錢去冒險救助一家主要為超級富豪服務的銀行,這家銀行的投行業(yè)務做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而且付給員工的工資比普通人的薪水高得離譜?!?/P>
目前,有關歐洲銀行業(yè)的負面報道還都集中在瑞士,但信貸市場并沒有放過德國最大商業(yè)銀行德意志銀行(德銀)。彭博宏觀策略師Simon White發(fā)現(xiàn),歐洲銀行之中,五年期信用違約互換(CDS)單日波動最大的就是德銀,利差擴大的幅度甚至超過了瑞銀。
該行收入在過去十年大部分時間里呈季環(huán)比下降,德國銀行業(yè)監(jiān)管機構BaFin對其反洗錢管控措施提出批評。然而,最近兩年這家投資銀行實現(xiàn)了業(yè)績反彈,營收和盈利能力均有所改善。可是在歐洲銀行股去年夏季開始的反彈潮中,德銀走勢落后于同業(yè),市凈率也非常低迷。雖然蔓延風險遠低于2008年,但絕不是完全沒有。而且恐慌的蔓延并不總是完全合乎邏輯:瑞銀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比德意志銀行還高。
避險情緒拖累大宗商品走弱
昨日,國內油脂油料板塊集體走弱,油脂承壓低位偏弱運行,雙粕全線下挫。截至午盤收盤,豆粕主力合約下跌3.51%,菜粕主力合約下跌3.07%。
市場人士紛紛表示,油脂油料品種的下跌與海外原油走弱、黃金走強、CBOT大豆走弱以及ICE油菜籽走弱有明顯的同步性。
“周一美豆及國內豆菜粕單邊整體呈現(xiàn)較大幅度下跌,豆粕跌幅最大,菜粕次之,美豆跌幅最小。除宏觀方面的不利影響外,我們認為近期海外市場的下跌更多源于悲觀預期的兌現(xiàn)而非新利空因素的出現(xiàn),”銀河期貨分析師陳界正說。
格林大華期貨分析師劉錦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引發(fā)本輪油粕雙跌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宏觀巨震和基本面供應轉好形成的共振所致。隨著硅谷銀行暴雷,第一共和國銀行和瑞士信貸相繼出現(xiàn)危機情況,宏觀危機沖擊黃金和白銀等避險產品大幅上漲,商品類大宗商品價格整體承壓下行。同時,油脂油料供給端修復向好,市場預期二季度之前市場供應充足,加之農歷春節(jié)后貿易商集中采購的高價位雙粕基差出現(xiàn)殺價拋貨現(xiàn)象,集中盤面拋售形成了周一雙粕的大幅下跌。
“SVB、瑞銀等風險事件沖擊市場,市場交易金融風險加劇可能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美國最新CPI數(shù)據(jù)環(huán)比增加,3月議息會議備受矚目。因此,短期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拖累大宗走弱,繼油脂跟隨原油下跌之后,蛋白粕也呈補跌走勢。”中信期貨分析師王聰穎說。
近期,美國金融系統(tǒng)動蕩引發(fā)流動性危機,全球資金均在選擇去往更安全的“避風港”,原油的持續(xù)下挫,帶動包括美豆等在內的全球商品走勢承壓。徽商期貨分析師劉冰欣介紹,從基本面看,中國大豆的采購需求從美國即將轉向巴西,阿根廷干旱天氣仍在持續(xù),近期包括油世界在內的多家預測機構將阿根廷2022/2023年度的大豆產量下調至2800萬噸,低于USDA3月供需報告中的3300萬噸,但巴西的創(chuàng)紀錄的豐產部分卻足以覆蓋阿根廷大豆減產量,因而美豆近期走勢承壓。
事實上,目前國際油料現(xiàn)貨銷售利潤仍十分豐厚。昨日,巴西大豆4月CNF報價在1560美分/蒲式耳左右,與其1200美分/蒲式耳左右的平均種植成本相比溢價顯著。而加菜籽4月CNF報價在870加元/噸左右,與其732加元/噸的平均種植成本相比亦有所偏高。國海良時期貨分析師孫嘯表示,在宏觀壓力不算釋放的背景下,高利潤的脆弱性被逐步凸顯。因此,可以看到自2月份以來,巴西大豆到岸升貼水已從148美元/噸滑落至93美元/噸,且在近期出現(xiàn)加速趨勢。而國際油菜籽由于前期已持續(xù)下跌,風險有所釋放,長期來看相對大豆下方空間更為有限。
孫嘯表示,全球大豆、油菜籽供需環(huán)比向寬松的大方向未有變化。最新的Conab報告將巴西大豆產量下調1%至1.51億噸,原因是巴西最南部大豆主產區(qū)受干旱影響單產。同時,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下調大豆產量400萬噸至2500萬噸。盡管如此,南美大豆總體產量比上一個災年有所恢復的方向不變,但恢復程度確有縮水。全球油菜籽方面,除加拿大確定性的產量恢復之外,澳大利亞農業(yè)部顯示該國創(chuàng)紀錄830萬噸的油菜籽產量正不斷對市場形成壓力。印度油菜籽也正迎來收獲期,預計產量將在1150萬噸以上。全球油菜籽庫銷比觸底回升的確定性極高。
雙粕價格上行空間有限
近期,國際豆粕開始下跌,包括阿根廷以及歐盟國內的需求都呈現(xiàn)明顯走弱態(tài)勢,作為本輪豆系市場上漲的領頭羊開始松動后,豆粕盤面呈現(xiàn)較明顯的下行壓力。
陳界正表示,從跌幅來看,國內跌幅大于海外,豆粕跌幅明顯大于美豆說明自身存在一些內生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豆貼水超預期下行導致整體成本缺乏支撐。而國內市場也受到到港壓力的沖擊,4—5月國內大豆巨量到港伴隨著市場的弱需求,使得后續(xù)累庫甚至脹庫壓力明顯增加,現(xiàn)貨和期貨價格明顯走弱,2305合約的套保壓力開始明顯增加。
記者了解到,今年1—2月我國進口大豆累計1617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223萬噸,即增加16%。據(jù)中國糧油商務網數(shù)據(jù)顯示,3—5月大豆進口量預估分別為600萬噸、850萬噸和900萬噸。劉冰欣表示,由此看來,前五個月進口大豆有望突破3900萬噸,高于過去兩年的平均水平。受到后期供給充裕預期影響,國內進口大豆到港完稅價下跌明顯,3月20日,張家港美灣4月船期進口大豆到港完稅價格為5051元/噸,較上周下跌91元/噸。匯易網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3月10日,我國豆粕商業(yè)庫存為56.11萬噸,環(huán)比下降6.67%,同比增加84.88%;菜粕庫存為4.6萬噸,環(huán)比下降25.8%,同比增加64.29%,雙粕庫存量均為歷史同期中性水平。
“由于2月底進口大豆盤面出現(xiàn)榨利,油廠購買大豆數(shù)量增多,預計進口大豆到港量3—5月逐月增加。盡管油廠已經降低了開機率,但總體上來看,豆粕潛在供應壓力較大。”王聰穎說。
雖然菜粕同樣偏弱,但近期與豆粕的弱勢更多交替呈現(xiàn),核心邏輯仍然在于本身供應壓力較大。陳界正分析稱,3—5月國內菜籽整體到港量仍然較大,按照當前提貨表現(xiàn)來看,后續(xù)國內會有比較明顯的累庫壓力。而需求方面來看,禽料和水產料表現(xiàn)各異,禽料需求表現(xiàn)較好,水產表現(xiàn)較差,去年養(yǎng)殖利潤較差以及存塘魚數(shù)量較大可能導致今年水產料消費前景不樂觀,而禽料需求將更多受價差影響,后續(xù)仍難給出太多增量。因此,從基本面上看,蛋白粕仍相對偏弱。
“具體的來看,貿易商、飼料廠恐慌情緒升溫,或通過購買現(xiàn)貨攤低成本,或通過降低報價甩貨。調研顯示,產業(yè)上下游對價格極度看空,現(xiàn)貨價格一天三次下調。渠道商和養(yǎng)殖戶庫存偏低,一般維持3天以內,甚至隨買隨用。水產啟動或拖遲,因閏月導致時間節(jié)奏后移,且去年存塘魚較多,預計水產需求清明節(jié)前后看不到太大起色?!?王聰穎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天或再迎來厄爾尼諾現(xiàn)象,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厄爾尼諾會直接利多大豆產量,產量的增加將利空美豆和豆粕價格??偟膩碚f,在供應充足的背景下,預計國內豆粕價格長期以下跌為主?!比A聯(lián)期貨分析師鄧丹說。
孫嘯認為,在油料成本坍塌背景下,國內靜態(tài)榨利走低或階段性對油、粕價格不具支撐。當下無論是進口大豆還是進口菜籽的盤面榨利倒掛程度均一般,預計對價格的支撐力更加有限。而粕類現(xiàn)貨價格不斷下跌也使得市場情緒寡淡,下游均以剛需采購為主。隨著4—5月進口油料的不斷到港,預計粕類仍將趨于累庫。
劉冰欣也認為,短期內在市場性金融風險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以及南美豐產預期雙重打壓之下,國內油脂油料價格整體維持偏弱走勢。但從板塊表現(xiàn)來看,油脂經過上周的持續(xù)回落,下跌動能已然大大降低,粕的補跌預計還會延續(xù),因此短期油粕比有望向上修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