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節(jié)日,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令人心曠神怡的節(jié)氣。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內分泌科鄭敏主任醫(yī)師告訴記者,清明養(yǎng)生,重在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指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jié)氣相逆,而是要根據(jù)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jié)。
【資料圖】
清明節(jié)前后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鄭敏建議市民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晚出行氣溫較低時穿上,注意保暖防寒,待到中午氣溫漸漸升高即可脫下,以防過熱而導致身體不適。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過后,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一般來講,應根據(jù)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特別是清明時節(jié),要遵循“春捂”之說,不宜馬上脫下棉衣,可以先把上衣減掉一些,褲子可晚一些減,下身寧熱勿冷,以助養(yǎng)陽氣。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老年人、有痛經史的年輕女性,初春時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此外,清明無論是掃墓還是踏青,都應做好保暖工作,還要注意不可過度勞累,注意休息。
清明時節(jié)養(yǎng)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舒暢和心情的愉悅。故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為主。鄭敏建議市民在清明時節(jié)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由于清明多雨濕氣較重,在飲食上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因為清明正值肝陽上升時節(jié),故不宜多食竹筍、咸菜、雞、海魚等“發(fā)物”,特別是有過敏性疾病的人要注意。
清明養(yǎng)生飲食要既“清”且“淡”。所謂飲食要“清”,即味道宜“淡”,要少油、少鹽、少糖,稍佐調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種要“素”,吃的內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魚大肉,而對蛋白的補充可以通過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來替代(有腎功能不全的除外);菜品要“鮮”,清明天清地明,可以適當選吃時令菜。
說到清明,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多食不易消化,鄭敏提醒老年朋友和小朋友不宜多吃,糖尿病患者更是不要貪吃。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發(fā)的規(guī)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yǎng)生的自然法則。市民睡眠宜足卻不宜長。人們應從起臥時間上做起,盡量做到夜臥早起,多在庭院中散步活動。當然,晚睡并不是讓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雞早”,而是相對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適當?shù)赝硭缙鹉茏屓松袂鍤馑?。早?-8點是辰時,胃經最旺,可以在此時起床并進食。
清明時節(jié),暖濕氣流與冷空氣活動反復比較頻繁,陰雨天氣較多。因此,要趁著天氣晴朗、陽光充足的時候,開窗通風、晾曬衣被,保持居室空氣清新,并去除室內和衣被上的潮寒之氣,有利于預防身體不適和疾病侵襲。
中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踏青可令陽氣升發(fā),踏青等活動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鍛煉有區(qū)別?;加行呐K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的病人,要考慮個人的體力和身體素質,不要逞強登山。在春風和煦的日子里,健走、慢跑等相對溫和的運動,更適合剛剛從寒冬走過來的你。走走停停、快慢相間的健走或慢跑可以穩(wěn)定情緒,消除疲勞,亦有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體代謝能力的保健作用。
春天又是高血壓的易發(fā)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不宜因祭祖掃墓,過度悲傷。閑暇時,安排時間去踏青問柳,陶冶性情,亦合清明清新的自然氛圍,不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還有利于吐故納新,潤養(yǎng)臟腑。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