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文藝周刊(第221期)
(資料圖片)
【繁花】
【新潮】
【繁花】
紫金京昆群英會——
高雅精妙,古今風華貫京昆
“打車回學校,網(wǎng)約車司機很震驚,現(xiàn)在的年輕人竟然會去看京劇,我告訴他劇場里有好多年輕觀眾,去看現(xiàn)場只有零次和無數(shù)次?!?月25日,網(wǎng)友“邂逅-花滿山”在小紅書曬出自己在南京紫金大劇院觀看京昆群英會的體驗。
“戲曲大省”江蘇,既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故鄉(xiāng),也孕育了昆曲600年的風雅。眼下第四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高雅精妙的戲曲藝術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在江蘇各大劇場綻放出傳統(tǒng)文化的華彩。
名角名劇名團,江蘇刮起最炫“京昆風”
“唱得太好了,再來一個!”5月24日晚,足足演了三個小時的京劇《楊門女將》讓觀眾意猶未盡?!百芴卑缪菡叨粗荒茉俅畏祱?,獻唱《紅燈記》片段,呼應臺下熱烈的掌聲。
名角、名劇、名團匯聚,從5月18日京昆群英會開幕至今,24場京昆大戲已上演了近一半,深厚的歷史積淀、精湛的技藝水平,讓“泡”在劇場里的戲迷感嘆:能一次性欣賞來自全國各地的這么多好劇,真的是太幸福了!
率先與觀眾見面的是的京劇演出。以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帶來的三出大戲為例,《楊門女將》《駱駝祥子》和《張謇》展示了京劇不同面相的美?!稐铋T女將》是傳承60多年的傳統(tǒng)京劇大戲,行當齊整,文武兼?zhèn)?,通過京劇的手法、語匯讓祖孫四代、十二巾幗英雄不同的個性鮮明地“立”在舞臺之上,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頌歌;《駱駝祥子》被譽為京劇現(xiàn)代戲的“里程碑”之作,不僅散發(fā)著濃濃的老北京味兒,還拓展了演員的表演行當、創(chuàng)造了“洋車舞”等新的程式;新編歷史戲《張謇》,和國家京劇院強強聯(lián)手,深挖江蘇元素,探尋“長江之子”張謇壯懷激烈的精神世界。
“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戲、新編歷史劇,各個有戲!”一連看了群英會數(shù)場演出的京劇粉絲于正連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最期待的是國家京劇院帶來的梅派經(jīng)典京劇《鳳還巢》,“好戲太搶手,票早早就賣光了,只能到時候看有沒有人臨時有事,把票轉(zhuǎn)出來了。”于正連說。
生旦凈丑、唱念做表……從外地“趕”來演出的全國各大京昆院團,紛紛拿出看家本領,讓觀眾盡情領略京昆之美。
比如,山東京劇院帶來的《奇襲白虎團》取材于朝鮮戰(zhàn)場真實事跡,主演和“尖刀班”要以多種姿勢從兩米的高處“下高”“云里前撲”“云里翻”“下高三百六轉(zhuǎn)體”,如此難度系數(shù)大的身段動作贏得喝彩聲一片。
比如,在北京京劇院演出的京劇《許云峰》中,京劇名家譚正巖、杜鎮(zhèn)杰不僅同臺飆戲,為南京觀眾展現(xiàn)歷久彌新的紅巖精神。在劇作中他們還加入了不一樣的“呼吸”,如四川的清音、現(xiàn)代的編舞、說唱的元素等,展現(xiàn)京劇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面貌。
再比如,上海京劇院的《四郎探母》、天津京劇院的《戰(zhàn)宛城》讓人看到了京昆藝術深厚的底蘊?!端睦商侥浮分餮菟{天如說:“我學的是余派,田慧是梅派,像這樣傳承了200年的傳統(tǒng)老戲,還能行當齊全、流派紛呈,就是這部戲的最大看點?!倍鋺蛭某摹稇?zhàn)宛城》,武生、花臉、花旦、武丑等多個行當同臺爭輝,讓人過足戲癮。“這出戲演起來很困難,它需要一個大班底,群眾演員基數(shù)眾多,對每個主演的要求也非常高,這次群英會,我們特意將這臺在劇場不經(jīng)??吹降膽驇н^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眲≈袕埨C的扮演者、梅花獎得主黃齊峰說。
接下來,昆劇《十五貫》《瞿秋白》《自有后來人》等省內(nèi)外昆劇精品將繼續(xù)在江蘇刮起最炫“京昆風”。
致敬與傳承,師生情、家國義在舞臺“出彩”
“有的人唱出了青春,有的人唱出了人生。傳承,是你我愛的遇見、藝的守望,是我們一路走來的堅定與堅強。思佳,祝福你,唱得坦蕩,唱得響亮?!?月30日晚,名師帶徒專場演出在紫金大劇院上演,當主持人念出胡錦芳老師在病榻上捎來的寄語,臺上臺下都紅了眼眶。
致敬與傳承是戲曲的永恒魅力,主辦方精心設置并打造的“京昆武戲?qū)觥薄懊麕煄綄觥背蔀楸緦镁├ト河牧咙c。
翻打騰躍,技藝超群,率先登場的“京昆武戲?qū)觥庇蓢揖﹦≡?,天津京劇院,上海京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昆劇院及江蘇省長榮京劇院的京昆名家同臺競演、切磋技藝,為觀眾帶來《戰(zhàn)金山》《擋馬》《鐵籠山》《挑滑車》四折武戲,完美展現(xiàn)出武戲技藝之美和大武生的魅力。
“京劇之所以好,就是因為它有文有武。缺文則沒有文化,缺武則沒有精神,只有文武兼?zhèn)?,才能傳達我們中國人的精氣神?!秉S齊峰說。這一次,他和另一位梅花獎演員田磊以及江蘇優(yōu)秀青年京劇武生吳亮亮、“昆五代”呂廷安同臺,共同出演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挑滑車》中的高寵?!捌鸢浴薄棒[帳”“走邊”“大戰(zhàn)”“挑車”……經(jīng)典場面不斷襲來,觀眾連聲叫好。
武戲好看,武生難當!近年來,各地戲曲院團存在武行缺門,武戲演出少,武生演員基本功退化、流失嚴重等問題引發(fā)關注。針對戲曲界“文強武弱”現(xiàn)象,每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都會舉辦武戲?qū)?,在豐富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內(nèi)容形式、陶冶觀眾情操的同時,通過聚集江蘇省內(nèi)外各京昆院團的武戲演員同臺競演,一方面給予武戲和武生更多的展示平臺和機會,另一方面也是激發(fā)武戲演員們不畏艱苦、勇攀高峰的信心,讓戲曲舞臺涌現(xiàn)出更多忠義愛國、正氣凜然的武生形象。
人才傳承,代代相繼。隨后亮相的“名師帶徒專場”則特別安排了石小梅與施夏明、柯軍與楊陽、張寄蝶與錢偉、胡錦芳與徐思佳、黃小午與孫晶五對師徒,通過學生演出、專家點評的形式,彰顯南昆審美風格特色,明晰傳承譜系,展示江蘇文藝名師帶徒工程的優(yōu)秀成果。
據(jù)悉,“一脈相繼·青出于‘蘭’——紀念張繼青先生專場演出”將于6月5日上演。即便是有著繁重的演出任務,哪怕是在表演結束后就要立刻開夜車趕回院團,張繼青先生的弟子和學生們依然從各地奔赴南京,以傳承的方式,讓張繼青先生的藝術在舞臺上代代流傳,使先生的精神在藝術中千古長存。
樂享與惠民,臺上臺下綻放年輕面孔
“通過評選的方式,讓更多的名劇、近三年來的好劇來到群英會進行展示。我們也專門設置了50元的低價票,希望通過惠民的價格讓更多的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走進劇場,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闭劦降谒膶米辖鹁├ニ囆g群英會,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jīng)理王莉認為,一個成功的藝術節(jié)離不開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深度參與。
省演出公司的工作人員這半個月幾乎天天“蹲”劇場,一方面留心觀察現(xiàn)場觀眾對于每個劇目的反饋,另一方面也將演出的精彩劇照分享到演出微信群,供戲迷收藏。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屆的群英會,觀眾席中年輕的面孔真的多了起來,散場時候的交流也頗具專業(yè)性。這樣的感受與熱愛分享的年輕人在社交平臺發(fā)表的觀感一致?!敖裉焯貏e來看京昆藝術節(jié)的武戲?qū)?。本以為人會很少,或者都是老人家,結果劇場兩層樓全部坐滿,身邊一個年輕的男生,一直聚精會神,鼓掌叫好。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上我們的國粹!”“牛牛的大白熊”在社交平臺如是寫道。
“好?。〔虐l(fā)現(xiàn)張謇竟然創(chuàng)辦了這么多學校,而且不局限在南通,真是‘父教育母實業(yè)’的典范!”“90后”的侯女士在朋友圈曬了一張演員謝幕照片,舞臺的背景處,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吳淞水產(chǎn)學校、通州民立師范學?!苊苈槁榈膶W校名、工廠名也是張謇一生成就的注腳。
據(jù)了解,2016年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在南京成功舉辦,打出了江蘇文化新品牌。隨著群英會的不斷生長,它的內(nèi)容與形式也在不斷拓展和衍生,比如這一屆的展示舞臺繼續(xù)走出劇場,“京昆大師講堂”走進高校,與學子對談;京昆書畫展,跨界展風采;京昆票友大賽讓戲迷票友走上舞臺,指上談京昆多了新媒體的體驗感和參與度……
“演員們太不容易了”“這次探班讓我對不甚了解的一系列幕后工作有了初步感知,一部戲從孕育到演出且能得到觀眾的認可確實不易!”到南京探親的昆明戲迷沐青青也有幸參與到“京昆會客廳”的活動中。第一時間報名的她激動地說:“這次活動太有意義了,第一次這么近距離接觸演員,了解劇目的排演過程,知道了一出新戲的誕生需要臺前幕后各崗位工作人員的辛苦磨合,以后還會常來南京看戲。”
京昆群英會是一個重要的舞臺,它讓年輕人更深度地參與到京昆藝術之中,不只是觀眾,年輕的戲曲演員也通過這個平臺,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貢獻,促進京昆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今晚浙江昆劇團上演昆劇《十五貫》,這部劇在上世紀50年代曾書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傳奇。而正在上演的“京昆群英會”,新劇目、新演員也在持續(xù)不斷地為中國戲曲的當下和未來積攢新能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新潮】
一個村莊的歷史
文 |?沈毅玲
“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睒O愛陳維崧的詞,承蘇辛豪放曠達之風,拓霸悍悲壯之氣。如這首《醉落魄·詠鷹》,精警犀利,收束處以己擬鷹,壯志未酬的遺憾,志在千里的豪邁,在月色昏沉、沙灘慘黃的遼闊天地里閃耀。
所以,當有一天,得以來到這位素有“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之稱的陳維崧的胞衣之地,怎能不心潮澎湃?
自古以來,文明多雄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區(qū)。太湖西岸的陽羨古城——宜興西郊,有處高塍小鎮(zhèn),可謂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xiāng),境內(nèi)湖泊水蕩遍布,碧波萬頃,潤土澤被,萬物生長。鎮(zhèn)西一座村莊地理獨特,四面環(huán)水,如一片荷葉飄于水面,屋宇如星落玉盤點綴其間。傍晚時分,落日霞披湖面,碧水盡染,炊煙裊裊升起,一起于風中飄蕩的,還有若有若無、忽遠忽近的朗朗讀書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這片“荷葉”叫亳村,詩意的鄉(xiāng)村景象千年不變。明崇禎四年,村東矗立著一片氣勢恢宏的磚雕建筑,前廳后堂,“崇仁宅”“文杏齋”“遠閣”等亭臺樓閣排列有序,這便是望族陳宅。朗朗讀書聲,從陳氏家塾“浩然堂”悠悠傳出。在此讀書的主要是陳氏家族孩童,村中有天資聰慧者也可免費入學。6歲的陳維崧,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經(jīng)史子集,過目不忘。
成年后的陳維崧,擅長駢文,尤精作詞,開創(chuàng)陽羨詞派,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譽“江左三鳳”,被譽清初“玉麒麟”。如此成就與名望,在陳宅,絕非偶然。這個家族文脈深厚,歷代人士功成名就。陳維崧的祖父陳于廷,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東林黨的中堅人物,名動朝野。父親陳貞慧是明末士大夫政治集團——復社的領袖之一,聲動文壇。叔公陳于泰更是少有大志,十九成名,崇禎四年高中狀元。陳于泰及父陳一教、弟陳于鼎皆為進士,成為當時美談。
“浩然堂給陳維崧們請的老師,如錢僖等,可都是進士級別啊,放到現(xiàn)在,相當于請清華北大的教授來做家庭教師?!迸阃乙黄饋碣翊鍖ぴL的好友亞周“一語道破天機”。“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尊師重教之風由來已久,高塍亳村陳宅也是如此。據(jù)《塍西村志》載,其“境內(nèi)辦私塾源遠流長。本地望族在宗祠、廟宇設館,聘請德高望重有一定學識的賢士為塾師,本族子弟可免費入學。”重視啟蒙,名師指點,自宋代至清末廢止科舉,總面積4.6平方公里的亳村計出狀元1名、解元4名、進士66名,其中大都出自陳氏一族。一個小村出這么多的進士,即使在蘇州、浙江等地也屬罕見。
站在亳村這片神奇的“荷葉”上,青磚砌成的斷垣殘墻赫然在目,這是陳宅唯一留存于世的一座樓,即湖海樓更樓遺址,建于明嘉靖年間。那時高塍四周都是水路,爬上更樓,遠眺交通要道——滆湖,方便及時掌握信息,迎來客往,對于名門望族來說,兼具瞭望臺和情報站之職。
此刻,我與這座殘缺不全的古建筑默然相望。歷史的年輪滾滾不息,人類因各種機會因緣,浮萍飄零、落葉生根、繁衍生息。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我國歷史上這三次戰(zhàn)亂均引起南北大遷徒,中原地區(qū)許多優(yōu)秀人士流落江南。北宋靖康南渡時,一位陳姓親軍指揮使在安徽亳縣作了長期的駐留,后家族經(jīng)浙江永嘉輾轉(zhuǎn)到了古城陽羨高塍滆湖沿岸定居。陳氏起點不俗,格局高遠,希望村落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于是提議把相連的陳家邊、吳家邊、尹家邊三村合并,延用祖上生活過的亳縣為村名。家風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漫長的浸潤、濡養(yǎng)、教化的過程。據(jù)《亳村陳氏家乘》載,明嘉靖年間創(chuàng)辦了家塾“浩然堂”,耕是立命之本,讀為修身之策,漸漸給整個亳村營造出耕讀傳家、精進奮發(fā)的遺風祖訓。
亞周是土生土長的高塍人,對亳村文化有著深入了解和濃厚興趣。一路上,他的訴說飽含深情,我的身邊仿佛流淌著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澳憧?,這可是陳維崧的親筆書法?!表樦种柑帲倚蕾p著筆力深厚、剛勁有力的字體,聆聽著陳氏遺風源遠流長,思緒在遠古與現(xiàn)實里穿梭。
明朝時期,民間化世俗化的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古城陽羨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要沖腹地,當時風頭正勁的吳門畫派、云間畫派近在咫尺,又有著崇文厚德的鄉(xiāng)風,適合文藝種子生根發(fā)芽。當時,陽羨有一吳氏會館,喜結交各路文人墨客。到吳正志一輩,他辭官回鄉(xiāng)后,與“復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交往甚密,而侯方域與陳貞慧本是至交,都是擅長文律書畫的風雅才子,常集聚吳氏會館品茶賞畫。一天,跟隨父親來到吳氏會館的小維崧在吳家云起樓看到了鎮(zhèn)樓之寶——元代黃公望的真跡絕筆《富春山居圖》。維崧年齡尚幼卻具極高的藝術鑒賞能力。他站在這件稀世珍寶面前,潑墨揮毫,一揮而就,一幅與之年齡尚不相襯的蒼勁老道的篆體書法躍然紙上,“新結墨緣黃子久,古追筆法李陽冰”,即便時隔400年的今天,立于碑前,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激昂充沛的情感與力透紙背的功力。
“小樓上,望極浦,太微茫。估船夜笛江上,并作十分涼?!遍L大成人的陳維崧寫下這句詞時,定會憶起年少,家世顯赫,歡樂無憂,爬上更樓遠眺滆湖帆影點點、漁歌唱晚,不勝歡欣。而世事難料,明朝覆亡,異族入主,父親離世,科場失意,家境日蹙,面臨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與磨難。此時,經(jīng)史子集等傳統(tǒng)文化蘊積的深重文脈和底氣在失意的逆境里從心胸生發(fā)出無窮力量。21歲的陳維崧開始南北浪游,洞察社會,博采眾長,取法“蘇”“辛”,兼收并蓄,終于自成一家,逐漸奠定陽羨詞派領袖地位,成為矗立在中國詞壇的一座奇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孟子的智慧與豁達。明清鼎革,朝代更迭,天崩地裂,士人或殉或降,或仕或隱。而孔孟之道,特別是浩然堂之精氣與養(yǎng)分,早已為陳氏一族打下根基,面對亂世堅守節(jié)操底線,盡顯文人之風骨,受到后人敬重和瞻仰。
我們來到村頭的一個明清老碼頭,亞周說,河里有一只明朝元寶狀石刻,用于固定靠港的船只。因連日梅雨,河水上漲,元寶真容難覓。正遺憾,一位阿婆走來,朗聲笑道:“前幾天我還站到元寶石上洗衣服的?!卑⑵耪f,村子里古跡還有很多:“你看,那座永安橋,也是明代建造的,保存得很完整呢。”臨別時,她盛情邀請下次去她家中喝茶,想和我們聊聊村子里的后生們,“他們一個個可有出息啦!”
光陰荏苒,無數(shù)功名成就都淹沒在了歷史的煙云里,而在亳村面積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著永安橋、狀元墳石刻、下田橋、東塘橋、湖海樓、東岳殿等很多文物古跡,一條屋檐石刻,一扇窗欞木雕,彰顯著名門望族的非凡氣度,訴說著亳村特有的人文氣息。浩然堂不復存在了,可此刻,分明又無處不在。它在文物遺跡,在詩篇詞作,在特有的漢語詞境里冉冉升起。在村頭巷末、在田間阡陌,在村民溫暖的舌尖跳躍、閃爍,彌漫著亙古不變的歷史芬芳。
編輯: 王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