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涉及數(shù)字生命,是一個虛擬世界的代名詞
“小破球”回來了。
1月22日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正式公映。貓眼專業(yè)版顯示,截至發(fā)稿,《流浪地球2》累計票房已突破3.5億,位列春節(jié)檔新片票房榜冠軍。
【資料圖】
觀眾對《流浪地球》系列不會陌生。2019年春節(jié),被導演郭帆昵稱為“小破球”的《流浪地球》憑借精美的視效、廣泛的情感共鳴逆襲奪冠,累計票房46.86億,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五名。2019年也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前作表現(xiàn)優(yōu)異,時隔四年回歸春節(jié)的《流浪地球2》也被萬眾矚目。觀眾期待再迎來視覺盛宴,行業(yè)也期待重工業(yè)科幻類型片的再次突破。
影片上映之際,導演郭帆接受了界面文娛等媒體的群訪,講述電影拍攝幕后故事,也聊了聊他對國產(chǎn)科幻電影、電影工業(yè)化的觀察。
四年前《流浪地球》上映,彼時國產(chǎn)科幻電影寥寥,那時郭帆對界面文娛表示,國內科幻電影還是小學生,一片蠻荒有待耕耘。四年過去,《獨行月球》《明日戰(zhàn)記》等科幻電影接連上映,郭帆直言自己觀影時“好激動”,視覺呈現(xiàn)和好萊塢特效幾乎一致。
《流浪地球2》也在劇情和技術上實現(xiàn)突破。劇作方面,《流浪地球2》拍攝第一部的前傳,講述人類如何從不團結走向團結一致、推動流浪地球計劃的故事。主題則向“人與技術的關系”這一科幻作品的母題靠攏。用郭帆的話來說,第一部的方向是向外走,第二部則更注重向內探索人的內心,“可以抽象理解成回歸內心,是對思念的完成”。
視效方面,郭帆分享了《流浪地球2》建?!白鋈四槨钡募毠?jié)?!读骼说厍?》劇情橫跨多年,片中年輕的劉德華、年輕的吳京全部使用CG呈現(xiàn),影片還用CG復原了第一部中吳孟達的角色。
不過,郭帆也清晰表達了國產(chǎn)科幻電影的進步空間。這位被詹姆斯·卡梅隆種下科幻種子的導演直言,和《阿凡達2》代表的世界最頂尖水平相比,國產(chǎn)科幻電影仍有距離。
創(chuàng)作之外,重工業(yè)科幻電影的拍攝流程也關乎行業(yè)未來。早在《流浪地球》時期,郭帆就試圖梳理出一套工業(yè)化流程,希望能在續(xù)集少走彎路。第一部的拍攝的確為第二集帶來了經(jīng)驗。例如,道具從拼接粘貼的手工作坊變成采用數(shù)字車床、3D打印等技術的規(guī)?;a(chǎn)。
不過國內電影工業(yè)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郭帆坦言,本以為《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是“從一到二”的過程,但越拍越覺得是“從零開始”。
2022年8月,吳京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透露,郭帆在劇組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郭帆覺得熬夜趕工并不值得夸耀。
他向界面文娛等媒體回憶,《流浪地球2》制作過程中有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實習生跟組,專門跟蹤制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最后記錄錯誤的紙張堆在一起有四五十厘米高,“嘆為觀止”。當劇組人數(shù)擴張、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行政管理體系跟不上的問題凸顯出來。吃飯、簽合同等問題消耗創(chuàng)作者的精力,工業(yè)化、流程化不足帶來的效率低下問題仍是困擾。
“我們想要的工業(yè)化的結果,就是能夠讓我們高效,盡量少犯錯誤、盡量不用熬夜,這才是目的……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保障創(chuàng)作者精力不受影響?!?/p>
以下為群訪內容,Q為媒體,A為郭帆,界面文娛略作編輯。
對話導演郭帆
Q:相比《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在故事層面做了哪些突破?
A:《流浪地球2》的故事更接近所有科幻片的母題:人和技術的關系。大劉老師看完《流浪地球》后,我和他私下聊過,科幻片對我們現(xiàn)實的意義是什么?是未來的歷史。如果我們拍出了一部未來紀錄片一樣的片子,那才是科幻作品真實的意義。
《流浪地球2》會涉及到數(shù)字生命,它是一個虛擬世界的代名詞。今天我們看到的元宇宙、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量子計算機的應用,都逐漸構建出虛擬世界。未來我們可能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當虛擬到什么程度的時候,我們會脫離現(xiàn)實世界?
如果人工智能過度介入,問題會上升到重要的定義權。我們定義的人是什么?人工智能定義的人是什么?如果兩者定義不同,那人的意義是什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這些是故事創(chuàng)作中的小突破。
Q:特效方面呢?
A:做真人。人的每個微表情都在傳遞信息。《流浪地球2》涉及幾十年的跨度,這些人有年輕的狀態(tài),也有年老的狀態(tài),而低齡化和高齡化的表現(xiàn)靠化妝是完成不了的。比如人的鼻子會隨著年齡老去越來越長,我們怎么通過化妝讓鼻子變長?變老不僅是皺紋的問題,而是我們所有的骨骼、皮膚、鼻子都要改動,才像老年人。
我們通過骨骼層、肌肉層、毛細血管下的皮膚層、上面還有毛孔和毛發(fā)等等,構建基礎模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匹配演員的臉,才能看到老年的沙溢、年輕的劉德華。
Q:為什么第二部選擇拍《流浪地球》的前傳,而不是續(xù)集?
A:《流浪地球》能展現(xiàn)世界觀的篇幅很少,很多人可能也有興趣地球如何啟程。另外也希望吳京老師能夠回歸。但是我們又不想讓劉培強復活(笑)。他回來后還應對了我們的技術挑戰(zhàn):年輕化。你可以看到他20多歲時的畫面。種種原因組合在一起,最終選擇以前傳作為方向。
后傳也不太好寫。盡管故事邏輯是2500年到新家園,但都在路上。路上你干啥?碰到個黑洞?就特別扯??偛荒芘龅酵庑侨税??碰到三體人艦隊過去,然后和他說“別去了!地球這兒快完蛋了!”結果擦肩而過沒聽見?(笑)這事兒就說不清楚了。
Q:拍《流浪地球》的時候您提到過我們人才不足,很多東西靠人力堆出來。拍《流浪地球2》的時候會好一點嗎?
A:(和《流浪地球》)差不多。背后有一個人才流失的問題,和電影行業(yè)可能無關,和全球大趨勢有關。我們逐漸從現(xiàn)實世界向虛擬世界過渡,過渡中娛樂方式也會轉變,更強調實時和互動。那個東西是什么?是游戲。我們很多人才轉向了游戲行業(yè)。
Q:我們國產(chǎn)電影工業(yè)和好萊塢的差距大嗎?
A:具體和誰比?好萊塢也分,好萊塢和卡梅隆是兩個級別。比如現(xiàn)在看到《阿凡達2》中生物和水的制作,是20年到30年的差距。水這部分還有技術差距。不是說我們拼一拼、不睡覺就能干得出來。《阿凡達2》和主流好萊塢之間根本不是一個代際。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技術、也是全球大部分特效公司使用的技術還是上一代。但卡梅隆他們是最新一代的。
我比較自豪的是第一部留下的制作遺產(chǎn)。第一部我們想做宇航服、做精細一點的道具,無從下手。但到第二集時,這些東西可以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這是思維邏輯的轉變。之前做道具是手工拼貼粘接,效果不錯,但如果說“兄弟,再給我弄第二個”,制作者肯定瘋了?,F(xiàn)在制作道具的方式是數(shù)字建模,使用數(shù)字車床、3D打印等技術,有些像產(chǎn)品生產(chǎn)。這樣可以大規(guī)模批量生產(chǎn),是個進步。
Q:拍攝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嗎?
A:我們電影工業(yè)化流程仍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第一部我們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但做第二集的時候,我們干著干著又發(fā)現(xiàn),我們不是“從一到二”,還是“從零開始”。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之后,現(xiàn)行的工業(yè)流程已經(jīng)不匹配了,又變成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tài)。
我和電影學院有個課題合作,目的是總結經(jīng)驗教訓,看看能不能梳理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è)化流程。這次拍攝現(xiàn)場有20多位來自電影學院的實習生,分布在不同部門,只做一件事就是記錄錯誤。殺青那天所有記錄的紙張堆起來有這么高(四五十厘米高),我嘆為觀止。
后來我們列出出錯概率最高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這些預設錯誤,思考在未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東西要有標準流程化。最后總結出來兩張紙。經(jīng)過幾輪拍攝,再有幾部影片,我們不斷地去整理這些錯誤,這個流程就可能越來越完善。
Q:兩張紙上最重要的錯誤是什么?
A:舉個例子:吃飯。你不會想到吃飯對我們有多大影響,但這是最基礎的。常規(guī)劇組大概100人至200人的時候,我們吃飯很簡單,排隊就好了。但是當我們規(guī)模達到1700人至2000人的時候,吃飯就成了大問題:我們食堂的取餐口不夠了。
取餐口不夠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中午放飯所有群演七八百人出去了,等下次開機,有一半人沒有領到盒飯。帶來的問題是什么?現(xiàn)場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群眾演員不太容易管理了,他們都有情緒。情緒哪兒來的?因為他沒有吃飯。這是特別基礎的小問題,但往往會影響后后面拍攝的進度效率。
Q:拍《流浪地球》的時候沒有出現(xiàn)這個問題?
A:《流浪地球》沒有這么多人。問題在于當規(guī)模升級,我們管理方式和思路上沒有升級。
合同也是個基礎問題。我們進來一個工作人員要簽一份合同。我們美術組有七八百人,美術指導只有一個人,如果沒有行政團隊去支撐簽合同這件事,美術指導光處理日常的合同都要瘋了。
管理邏輯下,我們必須要有相對應的行政管理體系。你以為合同是簽個字的事情,但任何人發(fā)生任何小糾紛都需要花精力處理。七八百人指不定哪里會出問題,會牽扯很大的精力。你的精力只有100,拿出50放在這里,就只剩下50去創(chuàng)作了。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保障創(chuàng)作者精力不受影響。
Q:您的科幻情懷大概是什么時候?有沒有一些小說或者電影啟發(fā)或影響了您?
A:高中時看了卡梅隆導演的《終結者2》,埋下一顆種子。什么時候咱們也能拍出這樣科幻類型的東西?直到真正進入到行業(yè)中,我才知道這個東西很難實現(xiàn)。
“難”不光是在技術呈現(xiàn)上??苹闷残枰獓Ρ硶?。如果我們在落后的時候,莫名其妙拍出這么個片子,觀眾也不信,因為和現(xiàn)實生活差距太大了,不能相信。但如果你能在新聞上看到我們的航天員在太空里飄著,電影里的中國航天飛船就和我們有關系了,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浮在那里。
很有意思的是,當你去看世界科幻史,美國的科幻電影發(fā)展就是在美國大規(guī)模復興的過程中,日本科幻題材發(fā)展也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復興的時候,當然有一部分是動漫形式。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Q:近年國內科幻影視作品不斷。您覺得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發(fā)展如何?
A:我覺得很令人欣慰。比如我看到《獨行月球》的時候,我好激動。不提卡梅隆,我坐在那里看到那些畫面就覺得我在看好萊塢的特效,呈現(xiàn)沒有區(qū)別。后面還有《明日戰(zhàn)記》。這些國產(chǎn)科幻作品的出現(xiàn),是工業(yè)水平提高的例證。
但我覺得科幻類型片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只出現(xiàn)了單點幾部影片。如果有天我們能像喜劇片一樣,每年有幾部。觀眾對喜劇是有認知的,我們的觀眾和作品類型達成了契約?,F(xiàn)在科幻還沒有,大家比較方便地進入這個語境,還需要時間。
Q:是因為成本太高,資金不足?
A:不是。還是因為我們所有創(chuàng)作者都沒有經(jīng)驗,每次做基本上重新開始、再來一遍的過程。
Q:《流浪地球》上映時,您提到我們的科幻電影還在小學生階段?現(xiàn)在呢?
A:二年級、三年級了?,F(xiàn)在叫什么?學前班(笑)。
Q:吳京老師說您要拍《流浪地球3》,是真的嗎?
A:你不要預設這么未來的問題。第一部沒賠錢咱能拍第二部,第二部不賠錢才能拍第三部。先保證第二部不賠錢,咱再聊后邊的事,要不然這都是瞎扯。我是有愿望,京哥的愿望也是好的,但希望先不賠錢。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