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以國內經濟、國際經濟為支撐的“雙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模式分為兩種,一種為正向“雙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另一種為逆向“雙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正向“雙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的特征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逆向“雙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的特征為以國際經濟為主導。
日本全國土地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嶼,人口超過一億。日本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后,進入一個泡沫經濟瘋狂發(fā)展的時代,但在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之后,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時期。按道理,泡沫經濟破裂之后,經過一段時期調整,日本經濟應該早已恢復,但遲遲未見起色,即使日本在次貸危機之后推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希望通過日元大幅貶值刺激出口,拉動經濟發(fā)展,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原因為日本經濟未實現正向“雙循環(huán)”。日本曾經想于20世紀70年代實現正向“雙循環(huán)”,未能實現。1971年12月簽訂的《史密森協定》將日元一次性升值了近17%,隨后日本推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計劃”,在計劃中提出到2000年要將日本1/5的平原地帶劃為高速公路區(qū),導致土地價格暴漲,后來石油價格在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間漲了3倍,日本高通貨膨脹對其正向“雙循環(huán)”形成了巨大制約。由上述分析可見,兩個涉及日元匯率的協議對日本經濟影響極大,所以一國在處理匯率問題上要格外謹慎。2022年美國連續(xù)加息之后,日元匯率大跌,始終推行極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日本央行面臨較大壓力。按照金融危機理論,一國在短期內匯率出現連續(xù)性的大幅貶值,會出現貨幣危機。
日本經濟的表現表明,一國長期經濟發(fā)展不能依靠逆向“雙循環(huán)”,形成正向雙循環(huán)格局對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都極為重要。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將人類社會發(fā)展劃分為6個經濟成長階段,即傳統(tǒng)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超越大眾消費階段。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都進入了大眾消費階段,進入了以居民消費為主體的雙循環(huán)階段。美國作為頭號經濟強國,最終依靠內需為主,其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相當高,從某種意義看,其內循環(huán)表現相當不錯。由此可見,內循環(huán)為主的模式不代表閉關鎖國,關鍵在于內循環(huán)的質量、內循環(huán)與外循環(huán)結合得好不好。內循環(huán)可以通過向世界進口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和原材料、中間產品,藉此提高內循環(huán)質量,同時,可以出口本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美國出口本國競爭力的產品,既包括“斯密”絕對優(yōu)勢的產品,又包括“李嘉圖”相對優(yōu)勢的產品,尤其是后者。李嘉圖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涉及克里格曼發(fā)現的同行業(yè)內貿易的問題,而最終決定李嘉圖比較優(yōu)勢的是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品牌價值。
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的“雙循環(huán)”模式是一種被歷史經驗證實的正確的發(fā)展模式。匯率升值有利于正向“雙循環(huán)”的形成,其中一個原因是可以吸收國際資本流入,但是如果吸引的是短期國際資本,就有可能導致泡沫經濟形成巨大的泡沫,所以,應注意吸引長期國際資本流入,而吸引長期國際資本流入的關鍵在于發(fā)展實體經濟。前述日元兩次升值都未形成正向“雙循環(huán)”,與其產業(yè)結構等密切相關,吸引進來的國際資本大量進入了泡沫經濟領域。日本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后,陷入長達30年的經濟衰退和低迷增長。1992年至2000年這八年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的首個八年,期間年均增長率僅為1%左右,同期美國為4%,歐洲為3%。這八年,日本經濟經歷了二戰(zhàn)之后最嚴重的大蕭條,出現通貨緊縮、高失業(yè)率以及生產嚴重過剩,這是由于房地產崩盤、股市崩盤引發(fā)金融危機,金融危機進而引發(fā)經濟危機,大量實體企業(yè)倒閉,最終導致教科書上的典型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爆發(fā),即“凱恩斯-明斯基”模式經濟危機。盡管2002年之后的幾年日本經濟有所回升,這與朱格拉十年期的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因為離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差不多是十年的時間,但總體上1991年泡沫經濟破裂之后的經濟表現不佳。進入21世紀之后,日本經濟依然未出現復蘇跡象。
日本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處于長期低迷狀態(tài),與其未真正形成正向“雙循環(huán)”模式密切相關,而正向“雙循環(huán)”未能形成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其一,日本居民消費需求不旺。正向“雙循環(huán)”模式的核心為以居民消費為主,居民消費需求不旺必然成為掣肘。日本的稅制改革對居民消費產生了抑制效應,消費稅稅率的提高壓制了居民消費需求。1997年4月日本將消費稅稅率由3%提高到5%,日本的消費稅屬于增值稅性質,可以轉嫁給消費者,提高消費稅稅率抑制消費。消費需求的主體是“居民”,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是制約日本正向雙循環(huán)格局的重要因素。據日本媒體報道,2022年日本75歲以上老齡人口較前一年增加72萬人,達1937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首次超過15%;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日本(29.1%),其次是意大利(24.1%),芬蘭(23.3%)位列第三。美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70%左右,如果加上公共消費,則占GDP的比重超過80%。日本總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超過70%,但居民消費支出占比僅為55%左右,而且,泡沫經濟破裂之后,日本居民消費長期低迷。其二,日本大量資本流出。一個國家形成正向雙循環(huán)格局,居民消費固然非常重要,但該國投資需求不旺,制造業(yè)特別是高端制造業(yè)發(fā)展不佳,正向雙循環(huán)格局難以長期存在,甚至是曇花一現。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之后,資本大量流出日本。1990年至1995年資本凈流出240億美元,到2001年凈流出319億美元。同期,盡管1990年至1995年美國也是資本凈流出國,但自1997年開始已是資本流入了,到2001年資本凈流入100億美元。由于資本出現凈流出情況,日本產業(yè)空心化情況日益嚴重,國內投資需求不旺,而且這種情況長期都未得到有效扭轉。
中國應吸取日本的經驗教訓,加速推進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方向性轉變,加速推進正向“雙循環(huán)”,應將實施正向“雙循環(huán)”作為重要經濟戰(zhàn)略,徹底擺脫外部不利經濟環(huán)境的干擾,實現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增長。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關鍵詞: 國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