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xù)上漲背景下,我國貨幣管理部門連續(xù)發(fā)聲。其一,央行副行長劉國強以答記者問形式表態(tài);其二,通過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第七次工作會議傳達政策意圖。
兩次表述都涉及對我國匯率基本面的判斷。核心內(nèi)容是,“今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同時,再次強調(diào)當前的匯率制度安排,即“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diào)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都適合的制度。
截至上周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升至6.3858,創(chuàng)3年以來新高,較去年同期大約上漲11.7%。為什么貨幣管理部門的判斷仍是“基本穩(wěn)定”?
首先是對應不同時點,匯率波動曲線差異很大。對應2019年7.18元的匯率水平,升值曲線比較陡峭;對應2014年初的6.04元,則目前的6.38元意味著人民幣匯率還在貶值。如果從2005年匯改開始看,人民幣匯率先從8.11元升至2014年初的6.04元,再從2014年的6.04元到最近的6.38元,前一段升值25%,后一段貶值5.8%,有升有貶,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
其次,看4月以來人民幣連續(xù)升值的主要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元指數(shù)下行,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均貶值,人民幣有所升值是正常的。同時,中國防疫做得好,經(jīng)濟復蘇更早,特別是外貿(mào)表現(xiàn)好于預期,使得人民幣資產(chǎn)、世界對人民幣的需求都有所增強。這些客觀經(jīng)濟走勢比較都是導致人民幣升值的因素。
針對當前人民幣升值存在客觀因素,以及國際大宗商品漲價,中國有一定輸入性通脹壓力,一些分析認為人民幣升值可以部分抵消商品漲價壓力等說法。貨幣管理部門通過幾個角度傳遞了管理預期的政策意圖。
首先,強調(diào)“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diào)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都適合的制度。也就是說,“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和“有管理”相互補充。
其次,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人可以準確預測匯率走勢。不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匯率測不準是必然,雙向波動是常態(tài),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個人,都要避免被預測結論誤導。”實際上是公開批評過度引導升值預期的評論。同時,直接反對通過升值對沖通脹壓力的說法,“匯率不能作為工具,既不能用來貶值刺激出口,也不能用來升值抵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
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第七次工作會議還做出了具體部署,要求市場樹立“風險中性”理念,“不要賭人民幣匯率升值或貶值,久賭必輸。”要求金融機構不僅不能幫助企業(yè)“炒匯”,自身也不宜“炒匯”。
顯然,貨幣管理部門不希望看到人民幣升值預期繼續(xù)強化,對宏觀經(jīng)濟調(diào)控產(chǎn)生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