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個什么都管的老師,學生便罵我多管閑事;我曾經關心生病的學生,但不生病的罵我偏心;我曾經管教別人班的學生,學生家長說我吃飽了撐的……。”近期,一則主題為“成為新教師,有哪些注意事項”的帖子在網上引發(fā)爭議,這段話引起了不少老師的共鳴。帖子中,一位從業(yè)20多年的教師分享了自己的職業(yè)經驗,其中第一條便是“盡量推卸責任,盡量推掉各種不屬于你的工作”。這條帖子再次暴露了老師們越來越不敢管學生、越來越害怕管學生的現(xiàn)象。
現(xiàn)實中,有些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缺乏足夠信任,既寄希望于老師能好好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成龍成鳳,又對老師的教學管理手段缺乏信任,一旦聽說孩子被老師當眾批評或責罰,就本能地做出過激反應。其實,家長們將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不僅是希望老師能教授知識,更希望孩子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品行。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通俗來說,老師就是向學生傳授仁義之道、做人之道,并教授知識技能,解答人生和學習方面疑惑的人。所以,老師不僅要教授知識,也要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對學生施加一些懲戒。當前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shù)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長都非常盡職盡責。如果任由老師不敢管學生的這種現(xiàn)象蔓延,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喪失健全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機會。
家長與老師的相逢,本來就是一場關于愛與信任的邂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需要家長和老師之間相互信任,形成合力。家長應了解,老師是有管教學生的權利和義務的。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fā)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也要求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首先,家長和老師有一個共同目標,即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其次,老師和家長各有所長,雙方互補,共同為孩子的教育出力,只有互相信任,才能發(fā)揮1+1>2的效果,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家長支持老師,不護短,教育才有力量;老師認真管教學生,不姑息,孩子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