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招聘季來,求職者應聘的首要條件,應該是一份真實、完整、清晰的簡歷。在注冊制維度下,擬上市公司謀求IPO,與現實中的應聘頗有些異曲同工——通過充分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與短板,與治理觀、發(fā)展觀一致的投資者達成估值共識,從而完成發(fā)行上市;或者,因未能達成雙向選擇而暫時離開。
近日,上交所在向券商投行發(fā)布的審核工作動態(tài)中提到,從2月份審核的案例來看,部分保薦人主動披露的意識不足,還存在“等著問”“擠牙膏”等情形,保薦工作報告等專業(yè)文件對發(fā)行人主要風險問題的核查及其分析影響等情況的披露不充分,保薦工作質量有待提高。
筆者認為,通過登陸資本市場,擬上市公司有望迎來發(fā)展新階段,注冊制的審核問詢環(huán)節(jié),是擬上市公司充分展示自身成長性,并獲取合理市場響應的重要契機。但是,無論公司最終是否成功上市,發(fā)行人或保薦人“擠牙膏式”信息披露,都可能導致擬上市公司輸在發(fā)展起跑線上。
第一,有質量的信息披露,是注冊制維度下擬上市公司、保薦機構對市場承擔的基本義務,也是對業(yè)務能力和公司治理的綜合呈現。
注冊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踐行市場化、法治化發(fā)展路徑,信息披露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擬上市公司與潛在投資者互動的有效性。簡而言之,投資者作出符合本意的投資決策的前提,是擬上市公司真實、明確的信息披露;同時,投資者在對信息披露質量甄別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公司業(yè)績、潛力,還可以觀察其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
此外,筆者與多位投資機構從業(yè)者交流發(fā)現,機構投資者對于擬上市公司重要股東、董監(jiān)高等關鍵少數的“人設”非常看重,而“可靠”與“能力”同為必備特征。
第二,“擠牙膏式”披露并不能真正隱藏風險點,更不可能化解風險點。只有充分的披露,才能在風險爆發(fā)的極端時刻,獲得市場的理解與支持。
注冊制審核系統(tǒng)已經上線兩年,一線監(jiān)管部門積累了更多經驗,并進一步突出審核問詢的重大性和針對性,對于復雜問題更是進行分解式問詢,抽絲剝繭,形成問詢“組合拳”。因此,部分擬上市公司或保薦機構規(guī)避實質性問詢的謀劃其實是難以實現的。如果多輪問詢聚焦同樣的問題,投資者對于擬上市公司回答準確性的信任度也可能下降。
更重要的是,新證券法實施以來,資本市場法治化進一步完善,對應的追責體系也更為立體、高效。充分的信息披露不僅是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也是對擬上市公司、保薦機構相應事項的“免責”,契合“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公平原則。
第三,高質量的信息披露,能夠多維度提升公司的發(fā)展質量,反之,將導致公司失去自我提升的關鍵契機。
對于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而言,資本市場的支持功能,不僅在于其資源配置的樞紐力,更在于其對于公司未來發(fā)展的引導力。
為了達成高質量的信披,上市公司需要努力提高經營業(yè)績,這無疑促進其提升經營管理能力;需要提升治理水平,一股獨大等痼疾將被整治;需要進行更高效投資者關系管理,能夠有效向市場展示投資價值……這一切改變的受益人,都將是投融資兩端的市場主體;而低質量信息披露傷害的,則是融資端企業(yè)的發(fā)展空間,投資端投資者的財富獲得感。
“產品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筆者認為,這絕不僅僅是生產領域的一句警示。在注冊制維度下,擬上市公司IPO的信息披露也可以看作是對于自身全維度的質量展示,市場是否認可、如何估值、公司未來發(fā)展?jié)摿Φ?,在一定程度上正?ldquo;信披質量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