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戰(zhàn)爭一樣殘酷,成王敗寇。勝利者成為了歷史的書寫者,而失敗者則成為了被任意涂抹的小姑娘。
競技場,永遠是以結(jié)果為導向。法國隊如愿摘得俄羅斯世界杯冠軍,洛里的失誤就成了插曲;去年利物浦歐冠決賽敗給皇馬,卡里烏斯的失誤成為了千夫所指,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相似的失誤發(fā)生在兩個門將身上,命運卻大相徑庭,公平在輿論風暴中是不存在的。
假如中國男籃贏了波蘭,可以想象現(xiàn)在全網(wǎng)將充斥著溢美之詞。除了易建聯(lián),周琦、郭艾倫、趙繼偉等人都將接受輪番贊揚。
就是短短十幾秒鐘時間,改變了中國男籃的命運,也讓隊伍中的中流砥柱們成為了輿論攻訐的焦點。每個人都需要為這場敗局承擔相應的責任,包括李楠、姚明乃至更高層的決策者們。但如果僅以成敗論英雄,不僅有失公允,而且有可能將中國男籃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鍋太重,姚明一人背不動
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姚明被問到當需要一個人來為此承擔責任時,他的回答斬釘截鐵,就一個字——“我”。
這是姚明的擔當。他沒有像某位游泳冠軍那樣表示所有的行為都是在領(lǐng)導的決策和指導下完成的。這一高情商的行為,讓姚明及其治下的中國籃協(xié)化解了一大危機公關(guān)。
但是,顯然責任并不應該由姚明一人來承擔。姚明接手的本身就是一個爛攤子。在姚明之前,信蘭成執(zhí)掌中國籃協(xié)多年。他應該為今天的苦果承擔一定的責任。
信蘭成回歸之前,李元偉大刀闊斧改革,讓CBA成為了職業(yè)化改革的一面旗幟。當CBA發(fā)展進入快車道,源源不斷的人材涌現(xiàn),國家隊將成為受益者。而在信蘭成回歸之后,為了奧運戰(zhàn)略,讓聯(lián)賽給國家隊讓路。
此后的幾年時間,中國籃球的發(fā)展大踏步后退,慘敗菲律賓之后,里約奧運會資格岌岌可危。宮魯鳴臨危受命,帶領(lǐng)一幫生瓜蛋子在長沙浴血奮戰(zhàn),最終拿到了里約奧運會的資格。這成為了中國籃球最后的一塊遮羞布。
里約之后,姚明走馬上任。他的一系列改革成效顯著,但現(xiàn)在遠沒有到開花結(jié)果的時候。尤其是他在聯(lián)賽以及青少年人材培養(yǎng)方面所做的努力尚需時日才能顯現(xiàn)出功力來。
而在國家隊層面,紅藍兩隊的組建依舊是奧運思維在作祟。國家隊不應該以培養(yǎng)人材為重點,核心是組建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去征戰(zhàn)國際級比賽。既然姚明愿意為之承擔全部責任,我們也不便惡意猜測這是上峰的旨意了。
聯(lián)賽、青少年培養(yǎng)等姑且不論,回到聯(lián)賽層面,姚明一方面為信蘭成時代的倒退埋單,另一方面為不夠正確的決策付出了代價。
姚明只需要承擔他應該承擔的責任,今天的苦果并不是姚明一人釀成的。姚明不應該被推上審判臺,還是需要給他時間。中國體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急功近利。分析敗因,厘清責任,讓姚明能夠在錯誤的決策中汲取教訓,才是最可取的總結(jié)。
李楠真的一無是處嗎?
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廣州,當中國男籃輸球的時候,看臺上的球迷們都響起了“李楠下課”的喊聲。這個在球員時代廣受追捧的名將,生涯第一次遭受到了如此大的質(zhì)疑。
李楠的臨場指揮確實存在比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將失利的責任全部都推到李楠身上顯然有失公允。
去年亞運會的時候,李楠率領(lǐng)半支中國男籃擊敗了宿敵伊朗,獲得了亞運會的冠軍。當時,公眾全是溢美之詞。沒有人質(zhì)疑李楠在當時沒有聯(lián)賽執(zhí)教經(jīng)驗。
本屆世界杯,李楠的一些戰(zhàn)術(shù)安排確實存在瑕疵,但他在打波蘭和尼日利亞時的用兵有頗為令人稱道之處?,F(xiàn)在這樣的局面與李楠的能力關(guān)系不大,這是中國男籃實力的基本體現(xiàn)。
中國男籃依舊是亞洲最好的球隊,即便伊朗隊獲得了奧運資格,也不會改變我的這一觀點。但是賽制的特殊性,將伊朗送到了東京奧運會的舞臺上。
這只能說明亞洲籃球與歐美,乃至非洲籃球的差距在擴大。這不是中國隊主觀努力就可以彌補的,尤其是與尼日利亞一戰(zhàn),雙方實力差距肉眼可見。
何況,李楠手中的中國男籃是殘陣,缺少了丁彥雨航、周鵬等主力球員。鋒線無力,外線缺少投手,讓中國男籃存在先天不足。
退一萬步講,即便李楠并非這個帥位最理想的人員,又有誰能接任呢?中國男籃帥位是燙手的山芋,僅李楠和杜鋒兩個少帥參與競聘。中國男籃全方位的落后,不僅僅是選手方面,教練方面亦然。如果換洋帥管用的話,揚納基斯也不會灰溜溜離開了。
教練人材缺少儲備,李楠屬于矬子里拔將軍,這樣的結(jié)局并非是他的全部責任。決策者和公眾還是應該給李楠更多寬容,如果不停在洋帥、土帥中切換,并不會利于中國男籃組走向正規(guī)。
綜藝不應該為球員表現(xiàn)負責
不出所料,綜藝要為網(wǎng)紅控衛(wèi)背鍋了。在中國隊基本無緣奧運資格之后,郭艾倫和周琦是被詬病最多的運動員。
尤其是郭艾倫,他在與委內(nèi)瑞拉的生死戰(zhàn)只得到1分0助攻,戰(zhàn)尼日利亞在進攻端一次次無功而返。與波蘭的生死戰(zhàn),他更是在第三節(jié)中段就5犯離場,令人匪夷所思。
當然,本屆世界杯,郭艾倫也有亮相發(fā)揮,但整體上并不能令人滿意,對不起“亞洲第一控衛(wèi)”的頭銜。
可這是他個人實力使然,與是否為網(wǎng)紅、以及參加綜藝并無多大瓜葛。運動員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每天24小時都在訓練,他們在業(yè)余時間參加體育綜藝,對于籃球在中國的普及和發(fā)展還是有積極作用。對于他們來說,參加綜藝不僅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也是一個開闊眼界、接觸外界的機會。
如果公眾認為郭艾倫因此參加了一個綜藝節(jié)目,就影響了他世界杯的發(fā)揮,這個觀點太淺薄了,也立不住腳。職業(yè)球員如果無法合理安排時間,他們也不會走到國家隊這個層面。
在國際舞臺上,郭艾倫、周琦欠缺的是個人能力。這個與他們是否接廣告、拍綜藝,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他們需要做的是修煉內(nèi)功,當然更加投入肯定會有積極的影響。但更加投入并不是指運動員時時刻刻都在訓練,而是更加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訓練手法更加科學、先進。
運動員發(fā)揮失常的鍋讓體育綜藝來背,無論是對運動員,還是體育綜藝,都不夠公允。
結(jié)語
從姚明、李楠,到郭艾倫、周琦,每個人都存在失誤之處,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公眾也不應該因為喜歡他們而選擇視若不見。
可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千萬不要因為失敗就全盤否認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成王敗寇的這個江湖,人們很容易以結(jié)果論英雄。這是公眾應該走出的一大誤區(qū)。
對于中國籃球的改革之路,我們更不應該因噎廢食。當公眾能夠做到理性、客觀地評價一個事件、一個人物時,身處其中的改革者才能獲得一個相對理想的輿論環(huán)境,去完成未竟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