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當中,詩詞、繪畫以及書法關(guān)系緊密,彼此間都有相互融合的地方。詩人往往寫了一首詩,就有書法家題寫;也會有繪畫家根據(jù)這首古詩的意境,畫上一幅畫。而有的畫家則是先有了一幅畫,再根據(jù)畫中的景色題上一首詩。
這樣就形成了古典詩詞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門類,叫做題畫詩。
一直以來覺得最精彩的題畫詩歌應(yīng)該是王維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一首古詩雖然只有20個字,但卻有無窮盡的意味,也更像是一個謎語。這首題畫詩為今后所有的此類作品樹立了一個榜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一首題畫詩也很精彩,也是在靜止的畫面當中尋求動態(tài)美感。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
這一首古詩就是明代沈周的《題畫》,沈周是當時非常著名的一個書畫家,和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人并稱為明四家。能和唐伯虎并列,看得出他的繪畫作品非常出色。
這首古詩的一開始,就是一片青山綠水的美麗場景。“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拄著拐杖悠閑漫步在青山綠水之間,還未落山的太陽斜斜地掛在小橋的西邊。這是多么美麗的景色啊,畫作當中有溪水,有小橋,有山峰,有夕陽,還有一個拄著拐杖的老翁。
雖然這是一幅畫,但讀來依然詩情畫意,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尤其是其中夕陽、小橋意象的排列,更能從中讀出中國畫的味道。
但這樣的畫面終究是靜止的,并沒有脫離平面畫作論述的范疇,多了些細致,但是終究少了點活力。所以,詩歌的后兩句盡力體現(xiàn)出繪畫的動態(tài)之美。
來看:“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輕聲低語卻不小心驚飛了溪鳥,它們啼叫著飛入那亂云的深處。
詩人所看到的景色并不是自然中真實存在的,而是繪畫中的。但單純是繪畫的場面又太過于單薄,沒有什么新奇的亮點。詩人的著筆落筆就在其中能夠凸顯出畫面動態(tài)美的景色之上,第三句當中用了一個“驚”,第四句當中的“飛入亂云深處啼”,用了一個“飛”,一下子寫活了,使得畫面更有動態(tài)感,更有生命力之美。
詩歌的前兩句對動態(tài)美的景色描繪非常出色。而在后兩句當中,更是借助老翁低吟、溪鳥啼嗚的聲音把靜止無聲的畫面寫活了,才真正看得出其中的精巧。